哪些事,讓人們難以說NO

這期(412期)的張老師月刊電子報中,談論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哪些事,讓人們難以說NO
想一想,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到大,無論是在生活上,職場中,或是面對各種不同的人際關係,都會經歷這種看似容易,卻很難拿捏分寸的難題。尤其是面對關係較為密切的人要求幫助,不管是在能力,金錢或是物質上的求助,都會令我們頓時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的窘態。
因此,如何"Say No!!"是我們需要認真去學習的人生課題,更是一門細膩精緻的藝術。只有當我們能確切的認清自身的能力,沒有感情用事,並委婉誠懇的尋求對方理解的情況下,比較能將傷害與尷尬降到最低。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各位有所啟發助益!

 文章內容如下: 


「滴答滴答……」時鐘指著晚間七點一刻,辦公室中,亞薇(化名)趁著同事小婷(化名)還在主管辦公室,便匆匆收拾桌面,趕緊下班。

亞薇很怕在下班時間遇到小婷,因為她倆住同一個方向,亞薇開車上班,小婷則是轉三班車通勤,萬一遇上了,卻不邀小婷搭便車,心裡總是說不過去。其實兩人交情還可以,偶爾搭搭便車也OK,只是,亞薇擔心一切會因漸漸頻繁而成了習慣,甚至變成責任,她不想天天多繞一段路送小婷,但更擔心到時該如何拒絕……。

做得到就失去拒絕的權利

這是當《張老師月刊》向大眾詢問「生活中最難拒絕的事」時,在外貿公司上班的亞薇率先舉了例子。


「只要是能力範圍中的事,或看似『順便』的,自己都很難拒絕。就算拒絕了,心裡也會不太好意思。」亞薇分享她個人的心得。

這個說法道出許多人的心聲,舉凡物品、金錢、搭便車、順路代買東西……,大家都同意,只要是明顯「能夠」辦得到的事,拒絕起來就有壓力。因為一旦拒絕,彷彿等同拒絕了對方這個人,也像是透露出自己不那麼在乎對方、喜歡對方、挺對方,或是自己有點自私、小氣。因此,即便心裡不太願意,通常都會「勉強」點頭答應。其中,「借錢」是受訪者頻頻提及的困擾。

「向人借錢不是光彩的事。對方會開口,可能是生活上真的有困難。」有些人表示,有時,真正難以拒絕的,不是金錢本身,而是借錢背後必須「救人一命」的責任。

然而,若借錢總是「有借有還」,似乎也不會成為大家口中的難題。幾乎九成有經濟能力的受訪者會盡量宣導一項原則:「一旦錢借了出去,就做好拿不回來的心理準備。」因為,不論對方是真的還不起,或者是惡意賴帳、遺忘,在他們大大小小的經驗中,借錢,總有拿不回來的風險;但是直接向對方索討,又是大部分受訪者難以啟口的事。

此外,與專業能力相關的請求,也常令人難以拒絕。例如醫師、室內設計師、律師……,總會被親友要求協助建議或諮詢,文字工作者常被請求寫文案或講稿;出遊、聚會、重大場合時,拍照的工作總自動交給攝影師。資訊工程師得常免費為親友的電腦急救或器官移植;音樂家常被要求準備餘興演出或擔負編選婚禮音樂的大任……。各行各業的受訪者表示,一旦牽涉到專業能力,請求就加上一種「非你不可」(或「捨我其誰」)的責任,除非能為對方引薦其他人選,否則,就沒什麼說不的空間。

職場、家庭、性別,牽動著許多的為難

再深入調查,我們發現,隨著不同的年齡與身分,受訪者也會反應不同的難處。像是上班族經常提及在工作中難以拒絕上司的要求,尤其明知上司要求的作法不好、不合理時,卻礙於職務和職場倫理而無法回絕;此外,有時必須接受分外之事與應酬社交,都不勝枚舉。

但對管理階層來說,遇到下屬經常請假,有時也會令他們感到頭痛,如果人力又不足,往往就必須在「員工福利」和工作進度間掙扎,最後有時只能自行吸收下屬的工作。至於同事之間,明明自己還在忙,但遇到請求協助、一起分擔工作和代班,也可能是難以拒絕之事。

而在下班後,不論身分是轉為父母、子女或伴侶,同樣會遇上許許多多不能說不的事。有些爸爸說,身為男性和一家之主,即便怕得不得了,他們還是多得硬著頭皮為妻小打蟑螂、打蜘蛛。或者,當老婆要求開車上大賣場採買生活雜物時,他們也難以說不。但換做是媽媽,則多半會表示孩子的功課起居和婆家的事務,往往最難拒絕不管。

性別角色也反應出一些有趣差異。比方說,男性受訪者多數都同意,千萬不能不接女友和老婆的電話,否則會吃不完兜著走;而面對女孩子們起鬨要男性請客時,如果不能厚著臉皮拒絕,通常就只能摸摸鼻子認栽了。然而,幾位女性受訪者反應,遇到友人心情不好向她們長篇大論地訴苦、聊心事時,常常難以婉拒。

至於過了適婚年齡的男女,最怕面對上司或職場前輩或長輩好意介紹對象,往往只能客氣地接受,並且前往赴約。

校園裡,親生師的拒絕難題

即便是身處快樂童年和單純的校園,同樣也有「無法拒絕」的困擾。對一般的學生而言,老師、學長姐的吩咐都得乖乖照辦;如果同學們想要抄作業、抄考卷,或者請求幫忙簽到時,全都難以回絕。其中,低年級的學生還反應,最怕同學嚷著要借玩具與書,不借會被說是「小氣鬼」影響人緣,借了又怕同學弄髒弄壞或遲遲不還。

中高年級以上乃至高中的學生,到了團體意識的階段,普遍都很在意同儕好友的決定和看法,也比較會配合團體行動;所以,當大家有了一致的決定,就算自己有不同的想法或時間安排,往往也就難以拒絕,只能盡量配合行事。

至於老師和家長,也常面對無法拒絕的為難

以老師為例,面對家長們的好意介入或是對班級經營的建議、希望老師多關照自家小孩等,縱使已是分身乏術,也都是必須盡量虛心受教、勉力接受。

讓家長比較為難的,常是來自老師校方的要求,包括希望家長可以撥空協助活動,或是配合團體決定的事項,一般來說,家長們總會擔心自己的態度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觀感、影響孩子的人際印象,只能按捺住滿腹質疑,默默配合。

學會拒絕,從釐清自己開始

經過這番探究,我們發現,每個人因不同角色、不同年齡階段,都有一些故事可說。有趣的是,當把孩子們的答案告訴成人受訪者時,竟也常引發心有戚戚焉的共鳴,彷彿在成長過程中面臨某些難以拒絕的情境和請求是必經之路,必須在一次次的經驗中,發展出自己的原則、修正自己的分際;於是,每人幾乎都有一部「拒絕發展史」。

總觀來說,難拒絕他人的請求,在某種程度上是出於對自身限度的不確定這是大部分受訪者的心聲,當無法充分釐清自我內在的真正意圖和能耐,卻基於害怕傷害對方、破壞感情,以及自我形象,導致「不」在心中糾葛纏繞,卻遲遲無法大方出口。

「這次應該OK吧!」、「偶爾配合一下,難免都要啦……」有時,事情就如願順利兼顧,皆大歡喜;但受訪者反應,也有不少時候,不知是超乎了能力負荷,或是心中的不甘願不時作祟,不僅壞了事,還丟了面子,更傷了和氣。絕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是在這樣的情形下,默默習得一些教訓,瞭解一味壓抑自己配合,總有適得其反的風險。

其實,面對種種的請求,究竟是拒絕或接受,唯有先瞭解自己的限度、釐清自己的真正心意,既是衡量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重要習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的留言,是進步的動力!
為了能迅速回覆您的留言,請登入Google的帳號!
若您無Google的帳號,煩請您在匿名留言之後,
能註明您的稱謂,以方便回覆與認識您。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