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小子的父母才真不簡單"與"林書豪教我們的10件事"


這幾天的體育版新聞無不圍繞著華人之光林書豪,他在世界籃球殿堂NBA的傑出表現。身為台灣人,能夠看到子弟在海外有這樣的成就當然會讓我們覺得與有榮焉。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背後的意義並不是那樣簡單的。


在進入紐約尼克隊之前,林書豪曾被所有的NBA球隊都拒絕簽約,連坐板凳球員都在去年連續被兩支球隊踢走。更別提當初因為沒有一個NCAA的學校願意提供他獎學金就讀,以至於他不得不選擇進入那個並非以運動著名的長春藤名校,哈佛大學。在得到當前的榮耀之前,他所曾經過的這些彎曲挫折,卻正是我們一般台灣學生或父母所避之惟恐不及的。這樣的林書豪,似乎才是我們在「與有榮焉」時所應深思的一面。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林書豪的父母,當時難道不會覺得讓這樣會念書的孩子去打球太可惜了嗎?那不是只有「不會讀書的孩子」才作的事嗎?不能進入籃球傳統名校不就表示一種挫敗嗎?後來能在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不就表示他應該走進華爾街才對嗎?若早知道要去NBA打球,那些高額的學費豈不就白白浪費了?又為何非要去挑戰那幾乎沒有亞洲人可以生存的地方,經歷這麼多失敗、冷落、與屈辱?如果走一般人的路,作爸媽可能還可以用關係拉你一把呢!


這些話聽起來都很熟悉?只是並非發生在林書豪身上,而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身上,反應出許多台灣中產階級父母對子女生涯規劃的一種「強迫性焦慮」。嘴巴上說是為了子女好,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所以我們很少在乎孩子的興趣,只想培養他們才藝;我們不鼓勵他們尋求人生的夢想,只想讓他們走在一條我們放心的道路:與別人一樣拼明星學校、選熱門科系與作別人羨慕的職業。這樣的想法雖是出自於父母親的「善意」,但卻根深蒂固於我們社會,成為台灣教育改革始終無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事實上,這也是正是林書豪的家庭教育(而非學校教育)與我們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去年十月份,林書豪與其母親吳信信接受台灣好消息電視台的專訪,讓我們有機會更了解是甚麼樣的家庭教育幫助了林書豪經歷這一段尋求夢想、忍受挫折、然後逐夢踏實的過程。因為信仰的關係,林書豪的父母在孩子打籃球的這件事上學會放手,讓他追尋上帝在自己身上的特殊計畫。他們明智地注重品格培養而非最後的成果,使得林書豪不會在輸贏的壓力下患得患失,反而更能謙遜感恩地享受籃球的樂趣,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並未有這樣的信仰思維,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林書豪與其家庭的例子,學習到如何幫助孩子及早尋得自己生命的價值,引導合適的道路,接納他們的跌倒與失敗,並繼續鼓勵他們完成自己的夢想。這可能會是一條與他人不一樣的路,無法馬上有清楚的結果可以期待,但我們卻可以與孩子一起經歷生命中真實的歡笑與淚水。

(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

富比世網推崇…林書豪教我們的10件事

看著尼克台裔好手林書豪的成功故事,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發呢?財經網站Forbes.com一篇投稿告訴大家,林書豪在週一上班前教給我們的10件事:

1.就算沒人相信,你仍要相信自己。


2.當機會來臨時,把握它。


3.家人永遠是你的支柱,你也要成為他們的支柱。


4.找到一個能讓你發揮的體系。


5.別忽視現在可能就在你隊上的好手。


6.人們愛的是你的本質,別試著成為某某人。


7.保持謙虛。


8.讓你身邊的人看起來也很棒,他們會永遠愛你。


9.別忘了幸運和命運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


10.全力以赴。

林書豪教會我們的第七件事,相信很多球迷這陣子都心有同感,林書豪受訪時總保持謙虛,不誇大自己的成功,感謝隊友與他一起努力,才能讓尼克隊打出5連勝佳績,這也讓他的隊友和球迷更愛他。

<版主後記>
在 Yahoo 奇摩的運動新聞中,無意看到這兩則報導"豪小子的父母 ...才真不簡單!""富比世網推崇…林書豪教我們的10件事"後,內心頓時百感交集,感觸良深 ----- 有羞愧,有無助,有無奈,更有無限的自責.想想,在臺灣的現行教育制度與父母親竟然是扼殺孩子未來的最大元兇.
 
看看在臺灣的教師與父母親的價值觀念裡,至今仍然是以升學與智育發展為導向的教育方式,並以考試分數與學業成績來評斷一個孩子的成就.似乎忽視孩子的適才適性的發展與社會多元價值的期望.看到林書豪的旋風持續發酵,我們是否應該跳脫過往的枷鎖?否則,生活在臺灣的孩子永遠只能看著報紙,望著電視去夢想一個永遠都不會實現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的留言,是進步的動力!
為了能迅速回覆您的留言,請登入Google的帳號!
若您無Google的帳號,煩請您在匿名留言之後,
能註明您的稱謂,以方便回覆與認識您。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