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





(劇情簡介)

★賽德克族英雄莫那魯道,大銀幕傳奇再現!
★耗資七億台幣、跨國團隊攜手打造台灣史詩英雄鉅片
★台灣影史最賣座國片《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最新執導作品

從前從前…在遙遠的台灣山地裡,有一支信仰彩虹的民族。
有一天他們遇見了來自北方一個信仰太陽的民族,他們為了彼此的信仰而互相戰爭…
可是他們卻忘了,原來他們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


賽德克,一個位於台灣山區、信仰彩虹的民族,他們居住在山嵐繚繞的世外桃源,過著生態平衡的生活,族裡馬赫坡社出了一位英雄人物—馬赫坡社頭目之子莫那魯道,首度「出草」獵回異族人頭而聲名大噪,自此各部落間無人不曉這個名字。但好景不長,日治時代的來臨,賽德克族被迫改變原本生活,多數族裡男人搬木服勞役,而女人淪為幫傭,眼看祖先辛苦建立的家園和獵場,在日方統治下逐漸消失,感到痛心的莫那魯道,內心深信祖靈訓示,唯有在自己的獵場,通過重重的試煉,在臉上紋上驕傲的印記,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在死後才能走上讓祖靈認同的彩虹橋。

( 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
( 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 )

一九三○年,馬赫坡社新來的日警因誤會和族人起衝突,自此馬赫坡社便活在恐遭日警報復的陰霾裡,賽德克年輕人群聚要求戰鬥,總頭目莫那魯道帶領他們反擊日本人,莫那清楚知道這是場必輸的戰役,更將賭上滅族危機,但他明白唯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才能成為「真正驕傲的賽德克人」,於是率領族內年輕人血祭祖靈,準備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短時間內各部落紛紛起義,所有族人集合前往霧社公學校的運動會,三百多個頭綁白布起義的族人,發起為民族尊嚴而戰的公學校大戰…。


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擊,讓日本政府震怒,派遣陸軍少將鎌田彌彥帶領幾千名的軍警聯合前往霧社討伐;而一向對賽德克族友好的小島源治巡查,悲痛得知妻兒遭到屠殺的噩耗,憤怒掩蓋了理智,逼迫莫那魯道的世仇鐵木瓦力斯出兵,協助日軍進行完全不擅長的山區游擊戰。太陽帝國的憤怒反攻,挾著賽德克族莫那魯道鐵木瓦力斯之間的新仇舊恨,一場驚心動魄、以信仰之名的戰役,即將在櫻花盛開的漫紅山林裡一觸即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賽德克-巴萊 的歷史背景)  
 
日本人與霧社地區最早的接觸,是領台後第二年,所派出的台灣橫貫路探測與山地偵查任務的深掘大尉探險隊,不料一行人由埔里進入霧社山區後即告失蹤。自此,日人封鎖霧社達五年之久,無法控制這塊地方。



直到1910年,日人策動干卓萬布農族以共同抗日之名,誘殺霧社賽德克勇士近百人。緊接著在同年12月至次年3月間,實施「五年理蕃事業計劃」大討伐,霧社賽德克族人才不得不屈服於日本強大的彈藥武器之下。


自從日本統治山地之後,日人為了得到中央山脈廣大的森林資源,便將原住民的土地收歸官有,並限制他們的行動自由,沒收槍枝,嚴禁獵首、紋面……等。 日人對原住民實施高壓討伐政策,山地逐漸安定,日人開始設立學校教化「生蕃」,在霧社還設立了能高郡警察課分室、郵局、產業指導所、養蠶指導所……等,並且開放觀光經營,使當時的霧社地區對於其他的部落而言,可說是開化的首善之地。


日本人以為已經馴服了頑強的原住民,而洋洋得意,包括於1920年與1925年兩次率眾反日的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都已擺出順從的姿態,日本人也因此逐漸裁減了當地的警備人員。


1930年十月,在荷戈社的比荷沙波等人的策動之下,說服了莫那魯道發起連合各部落一同抗日,經過數天的密祕奔走,聯合了塔羅灣社、馬赫坡社、波阿龍社、斯庫社……等六個部落,四百多位壯丁。


利用在十月二十七日每年秋季日人舉行「宵祭」前一天的聯合運動會上,多數日人集中在霧社,同時能高郡守等官員都會來參觀的機會下。起義族人先兵分多路將各地駐在所消滅,再包圍霧社,見到日人就殺,賽德克族人可以說在這一天光復了霧社。總計一天內斬殺了日人一百三十六名,而在霧社居住的平地人有四百二 十八人,僅有兩名遭到誤殺,所以證明此次行動並非單純的原住民大出草,而是有計畫的大規模抗日行動。


接下來的數日,賽德克抗日族人燒了自己的村舍,以游擊戰的方式使日本人無法招架。日軍在軍警反攻無力的情況下,改採「以蕃制蕃」的老方法,召集未參加起義的部落,以「獵首獎金」獎勵的方式,挑起他們自相殘殺。


在激烈的抗爭過程中,傳聞有馬赫坡社婦人及波阿龍社婦人約百餘人,為了讓自己的丈夫無後顧之憂,而集體上吊自殺。日人為了縮短這場戰爭,不顧國際公約,以「瓦斯彈」來對付國內的少數民族。部份抗日族人在受不了毒瓦斯的折磨下,陸續地向日軍投降,但也有許多抗日族人寧可上吊自殺。飛機除了轟炸之外還投 下了六千多枚紅色的勸降傳單,十天之內,有五百多人出來投降,但全都是老弱婦孺。莫那魯道見大勢已去,於是命其家族的婦孺上吊自盡,並槍殺了其妻及兩名孫兒之後,直奔深山,在讓日人無法找到的地方自殺。其長子達達歐莫那也一直戰到最後一顆子彈之後,和戰友們一起上吊自殺。最後在主謀之一的比荷沙波被捕(在獄中被毒打至死)之 後,歷時五十天的霧社事件才告結束。


事件之後,日本人便開始展開報復行動,一手策動「第二次霧社事件」,殘殺了被俘擄的抗日族人兩百多人,使原住民從此無力再反抗,最後更將抗日族人全部遷村到只有一座吊橋可對外連絡的「川中島」(今仁愛鄉清流部落),予以隔離監控。


(賽德克-巴萊 的文化背景)


濃綠的山林中,陽光劃破寂靜的晨曦,突然!穿過凜冷霧氣的身影,清晰的駐足在眼前。赤著腳,由腰際垂下的黑布,並未完全遮住結實有力的雙腿;身著閃白筒袖麻衣,赤紅布夾織著黑細線,裝飾在手臂與袖口;肩上斜披掛著赤紅色浮織菱型圖案的方布,左腰繫著彎月般三尺長的腰刀,刀身的半面為木鞘,另一半為銅 條排列而成;魚尾型的刀尾,有一束長長的人髮;口中咬著一根竹製的煙斗,煙管哽在被打掉的齒縫中,平穩的橫在嘴上;勾鼻的上方有著憂鬱的眼神及剛毅的眉毛;雕花的竹管深深的穿過耳垂,高而寬的額頭顯得更光凸,臉上的刺紋紀錄著其「偉大事蹟」;壓在半球型藤編帽下的是一束長髮,一絲不茍地紮在腦後;那炯炯 的神情,直逼眼前,刺鼻的煙草味環繞著這個男人,肩後背著繩織網袋,裡頭裝著一顆看起來還活著的人頭!



沒錯!他就是剛出草回來的「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當然看過這樣畫面的人,已經沒有幾個了。台灣,這塊美麗的福爾摩沙真正的主人,台灣的原住民。曾幾何時原本過著狩獵、自給自足、游耕的生活,有著許多珍貴獨特的知識、經驗及信仰,卻在現代文明中被視之為「野蠻」、「無知」、「落後」……,視為 敝屣而摒棄,包括自己族群後代,也不知其祖先奮鬥之歷程及其價值。


爆發霧社事件的賽德克族,可分為三個群----德克達亞群、道澤群、托洛庫群,每個群由幾個蕃社所結合成為一個血族,蕃社的頭目由眾人所推舉,所以賽德克的頭目都是雄霸一方的英雄好漢。


而賽德克人最讓人畏寒的還是他們的出草(獵首)文化,出草的目標,是對於群以外的人,都可以出草,如對漢人或是鄰近的泰雅族、布農族出草,甚至同是賽德克的群與群之間也會互相出草,也就是因為這種出草文化,讓這裡的男人各個驍勇善戰,使領台多年的滿清政府,一直無法統治這塊地方,而與他們劃地共存。 而也因為這種出草文化,讓他們各族群之間彼此都有著仇恨,使得日本人得以乘機挑撥,讓他們自相殘殺,進而達到全面的統治。


而關於賽德克人的紋面文化,男孩子在還小的時候會先在額頭上刺上額紋,等到出草獵得人頭後再刺下巴的頤紋,之後才算真正的成年;而女子同樣也是在小時後先刺上額紋,等到有一天織布的技巧獲得部落長老認同後,再刺上位於臉頰兩側的頰紋,才算是成年。所以也就是只有臉上有刺紋的人,才能結婚、擁有後代;沒有刺紋的人,永遠被視為小孩,永遠被譏笑,將來死後也不能通過彩虹橋去見祖靈。


日本人常將霧社事件投射至日人一向崇拜的武士道精神上,而以傳奇小說的方式來描述;而國民政府則以抗日宣傳的角度,在並未對原住民有所瞭解的情況下,將霧社事件同化為全國同胞共赴國難英勇抗戰的事蹟之一。雖然大家都知道發生霧社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是原住民長久被欺壓而引起的反動抗暴,但是大家卻常 忽略另一個重要原因----文化信仰的抹煞。日本人統治山地,禁止獵首、禁止紋面、禁止許多的祭祀活動、並且佔山為王。賽德克人如何能忍受祖先的地被踐 踏,如何能忍受自己不是個「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因此,霧社事件之所以壯烈,不單單是其大規模的抗暴行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為信仰而戰的戰爭。天下沒有比為信仰而死更美麗的了……


我們希望藉由霧社事件的整個過程及事件領導者莫那魯道的生平為背景,來為大家揭開一百年前的賽德克人依祖靈信仰來維持大地平衡的生活,及如何被迫屈服於日本政權下奴隸般的生活,以至引發為傳統生活而戰,為美麗的祖靈信仰而戰的霧社事件。


劇中,我們讓賽德克人講賽德克語,讓漢人講閩南語,讓日本人講日語,藉以傳達不同文化信仰下的衝擊。我們希望本劇能讓一般人從此對「蕃人」一詞改觀;也希望透過本劇告訴所有原住民的後代,你們是「賽德克。巴萊」,你們要驕傲的活著。

(賽德克-巴萊 的拍片現場)


國內影史上製作成本最高的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在100年下半年面世,受到了國內外電影界的注目,使得這部電影的催生者-魏德聖導演希望透過這部電影,讓世人認識臺灣賽德克族人的歷史故事之初衷,正逐步落實。



在魏導演的堅持下,耗資八千萬搭設出片中的重要場景「霧社街」,透過日本美術團隊的協助,讓原本存於老照片和導演想像中的畫面,跨越時空,在林口太平嶺重現,成為一條具有溫度的美麗街道,也是臺灣影人夢想與汗水的結晶。


新北市政府為協助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本土電影產業發展,接受了魏德聖導演捐贈的場景屋舍,逐步進行租地、臨時建物證照申請,再加以整理場地、復原場景、補強結構,終於得將此一規模罕見的歷史還原場景開放參觀。
經歷數月來市府各單位與協力廠商密集的聯繫,使「林口霧社街」得以開放。同時,在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參與下,與文化局、十三行博物館,分別在三個據點策劃了賽德克族文物與電影幕後製作之主題展覽。歡迎大家在欣賞電影之餘,親身走訪這些蘊含文史、藝術資源的場域,一同深入認識原住民文化與電影製作幕後的艱辛過程。



邀請您來體驗…


武德殿充滿素淨沉穩的日式氣息,也是唯一能鳥瞰整條街美景的地方,
霧社分室裡的陳列更顯當時殖民政府權力的肅穆氣氛,郵便局的紀念戳章、金墩商店裡的古早味商品、公學校裡的課桌椅、以及一個呈現30年代醫療設備的診療所……
駐足於此,彷彿讓人錯置於游離的時間感中,一種恍若隔世的感動。
以上轉載自官網或網路

(版主後記)

     在異族的統治下,為了生存必須卑躬屈膝,忍氣吞聲.
     反抗異族的統治,其結果卻是激昂悲壯,草木同悲.

2011/10/15當天下午,連著上下集一口氣看完,中場時間只休息30分鐘.但是一整個下午,內心卻是一直處於慷慨激昂,悲憤莫名之中.終場,與素麗相偕走出西門町的國賓戲院,迎面而來的,是夜幕低垂,華燈初上的繁華街口.突然腦海浮現出一幕幕電影的憾人場景,映照眼前西門町的華麗繁忙,真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與感觸:
   
             暮 色 蒼 茫
             悠 悠 我 心
             滾 滾 紅 塵
             浮 沈 入 世
             青 塚 荒 蕪
             赤 忱 丹 心
             知 否 ? 知 否 ?

看到街上擾攘喧囂的人群,沒有經過戰亂烽火的洗禮,更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悲情.不過,現在所面對的卻是更為嚴峻冷血的無形戰場 ----- 貧窮,糧食與資源的競爭,資本主義,天災人禍,生態的浩劫............等的挑戰,頓時默然。倘若蒼天有知,我們的祖靈可曾眷顧呢?何處又是我們要保衛的獵場?心目中的彩虹橋又在何方等待著我們?
          
            

1 則留言:

  1. 當「賽德克‧巴萊」賣座之後,許多批評與讚美便隨之而來。其中以郭明正提出的批判最為引人注目。當時,魏德聖提出邀約,希望本身是賽德克族人、同時也是參與霧社事件的馬赫波社族人後裔郭明正幫忙翻譯「賽德克‧巴萊」劇本中的賽德克語對白,並擔任電影隨拍族語顧問時。郭明正剛開始是抗拒的,因為他發現劇本裡有許多情節悖離史實真相,例如小孩子不能黔面、莫那魯道並未參與人止關之役,也未捲入姐妹原事件等等,這些卻要搬上大螢幕,讓他無法接受。
    後來郭明正的太太提醒他「電影是電影,歷史是歷史」。
    其實,兩方都有其立場與想法,無所謂的對錯。誠如郭明正的太太說的:「電影是電影,歷史是歷史」。魏德聖導演開拍的是一部電影,不是一部歷史或紀錄片。因此,在追求歷史的真相之餘,還必須帶給觀眾一些反思與娛樂效果,是有其難度的。不過「賽德克‧巴萊」算是取得很恰當的平衡點。
    在國片市場一片低迷不振之時,魏德聖導演開拍的「賽德克‧巴萊」,為國片不景氣的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也讓我們知道國片還是有廣大的市場與觀眾。只要是好電影,大家還是會走進電影院,以行動來支持國片的。魏德聖導演加油!!!

    回覆刪除

您的留言,是進步的動力!
為了能迅速回覆您的留言,請登入Google的帳號!
若您無Google的帳號,煩請您在匿名留言之後,
能註明您的稱謂,以方便回覆與認識您。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