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貨幣大未來】你手中的新台幣,即將逐漸消失............

劃時代的行動數位工具,帶來了生活劇變。 信用卡、紅利積點、電子發票,還有各式藝文活動票券,全部直接送到手機上,我們手中的新台幣也將逐漸消失。 但消失的不只是新台幣,還有美元、歐元、人民幣…。 我們正在走向雲端貨幣的大未來,有產業競爭,也有全新商機。 真正發酵的時間,沒人說得準,但這已經是個不可逆的大未來,就發生在你我的手掌心間…。


我們現在正站在兩個時代的分水嶺。一個是紙鈔、卡片與錢包的時代,一個是手機變身數位錢包,分擔紙鈔、卡片、鑰匙、門禁、門票,甚至是身分證的年代。


「身分證還是在錢包裡,只是形式不同了,」永豐銀行電子金融處副總經理陳亭如說。PayPal總裁湯普森(Scott Thompson)甚至大膽預測:「2015年時,皮夾會成為歷史的名詞⋯⋯,我們相信,2015年時數位貨幣在美國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被接受了!」

網路與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訊),兩種技術趨勢推動著這樣驚天動地的生活變革。


前者正在隨著網路使用的普及,和智慧型手機的熱潮來到手機上。網路全方位滲透進入消費者的實體生活,已經進入了不可逆的進程。強調雙向、互動資訊的NFC,則是在手機商強力搜尋差異化,與電信商急於尋找新營收來源的雙重壓力下,終於從試點計畫,開始走進每一支即將出貨的手機中。


兩股勢力在手機這個載具裡發生碰撞:一邊是網路上諸如PayPal與Google等支付行為與服務平台,開始隨著智慧型手機向實體世界挪移,試圖隨著NFC帶來的互動性,與消費者產生更多關聯;另一頭則是實體世界的金流支付工具,也想搭著NFC優勢,讓支付更加方便、強大、有效率。

更清楚的金錢流向

一時間,虛擬實體化,實體卻虛擬化。手機頓時成為實體與虛擬勢力最殘酷的競爭舞台,而行動支付就是兩方勢力針鋒相對的第一仗。手中具有實體握感的貨幣,將變成雲端上0與1的轉換。

一個雲端貨幣時代即將來臨。

什麼是雲端貨幣?如同我們熟悉的世界存在著包括紙鈔、塑膠貨幣及匯款、存款各種不同形式的交易工具,在廣義的雲端貨幣世界裡,也同樣擁有這些工具的分身。唯一不同的是,消費者將不必再帶著這些工具的「實體」,只要透過手機,就能進行交易。

想像一個未來:每個人每天踏出門都可以兩手空空、一派輕鬆拿起手錶、手環或是手杖就可以嗶一聲開門、嗶一聲付錢、嗶一聲上班打卡、嗶一聲讀出身分資料、嗶一聲又可以接電話⋯⋯。而手機就是通往那個未來的起點,在手機中直接存放著各種不同的帳戶、明細,消費者準備付款時,可以自由選擇使用哪個帳戶、哪張卡、哪種付款模式。唯一不同的是,消費者不再需要掏錢包、掏卡、拿筆簽名,一切都在一聲「嗶」之間就已塵埃落定。

覺得交易變得太過輕鬆而令人害怕嗎?其實並不需要擔心,因為當所有貨幣都上了雲端,所有交易不過就是資料的傳輸而已,所有的金錢(資訊)流向反而可以一筆一筆地記錄得清清楚楚,隨時都可以進行查詢。而且如同今日信用卡有盜刷保障機制一樣,未來的雲端貨幣也一樣會延續這個模式。

但也有網路業者認為,真正的雲端貨幣,其實應該指的是當第三方支付系統接上了NFC,藉由切入實體交易事業所帶來的貨幣革命。這位網路業者指出,「流通性是貨幣形式發生的關鍵。」因此當諸如PayPal這樣的交易工具隨著網路來到實體世界,增加流通性,就有可能改寫消費者對於貨幣的認知:「第三方支付就是雲端貨幣,結構上就是點數,但很多地方都可以流通。」


從這個角度出發,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就預期,像是Skype所掀起的網路電話革命,也將在貨幣世界中發生:過去Skype的出現,強化了語音服務的效率,也弱化了電信商的地位,通話服務中的國界分野消失了,也大幅降低通話服務的成本。

同理,詹宏志認為,關鍵不完全在於技術的引導,而是整體零售交易的行為出現了極大變化,買東西、賣東西,早就打破了國界的限制,但金流尚未有明顯的改變。


他觀察整體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指出,許多新型態的交易需求已經存在,例如露天拍賣開通可在便利商店取貨付款的服務後,在沒有大力宣傳的狀況下,就已經滾出驚人的成長曲線,「很多時候只是缺乏好的解決方案,因此一旦手機成為付款工具,流通性一打開,整個經濟就會快速動起來。」

轉載自2011年10月號數位時代雜誌

2 則留言:

  1. 何謂雲端(或雲端運算)?

    雲端運算最簡單的意涵,就是將運算能力提供出來作為一種服務,企業或個人可以透過網路取得。使用者所需的資料,不用儲存在個人電腦上,而是放在網路的「雲」上面,在任何可以使用網路的地方就可以使用。雲代表了規模龐大的運算能力,由服務供應商建造大型機房,提供各種軟體應用,讓用戶隨時使用媲美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與最新應用軟體,同時間卻不曉得伺服器的位置或資料的所在,就像是天上的雲一般,虛無飄渺又抬頭即見.

    **雲端運算的前世與今生**
    1.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運用平行運算,著重企業間或跨企業的資源充分運用,共同解決困難的運算任務。
    2.公用運算(Utility Computing):提倡一種理想的資訊架構,認為IT服務應該像水、電一樣透過公共服務提供。
    3.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從網路上提供軟體服務,用戶以訂閱取代購買的商業模式。
    4.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透過遠端,將運算能力變成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存取的服務。

    回覆刪除
  2. 什麼是雲端技術?Google (GOOG-US) 定義「雲端運算」是一種將日常資訊、工具及程式放到網際網路上的資源利用新方式,正因為所有資訊都被放置到網路的虛擬空間裡,因此稱之為雲端 。使用者可以透過任何連上網的終端裝置,隨時隨地接受郵件、或分享圖文資訊。

    這樣的定義,看起來很抽象,不過,舉個生活中顯而易見的例子,例如網路郵件服務、網路相簿等,就是最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週遭的雲端計算 。

    所謂「雲端」其實就是泛指「網路」 ,名稱來自工程師在繪製示意圖時,常以一朵雲來代表「網路」。因此,「雲端運算」用白話文講就是「網路運算」。 舉凡運用網路溝通多台電腦的運算工作,或是透過網路連線取得由遠端主機提供的服務等,都可以算是一種「「雲端運算」。 所以說,「雲端運算」其實不是新技術,更嚴格的說,甚至不能算是「技術」。「雲端運算」是一種概念 ,代表的是利用網路使電腦能夠彼此合作或使服務更無遠弗屆。而在實現「概念」的過程中,才會產生出相應的「技術」。
    雲端運算除了讓一般使用者的生活更為便利之外,對企業而言,也可以大幅降低成本。Google 就認為,企業使用雲端,可以大幅降低基礎設備、伺服器、認證及安全修補的維護成本,IT 部門能夠將更多資源投注在核心或策略性業上,而且,當軟體已經存置在雲端之後,也可以提供更快、更廣、更強力的安全管理,不用再針對安全性來作下載與修補處理。

    其實,雲端技術早已存在我們生活,只是,近來才有較為成熟的發展,而網路相關產業,也看中雲端未來的廣大商機,紛紛搶進雲端市場。包含 Google、Yahoo、微軟、蘋果 (APPL-US)、Amazon (AMZN-US)、IBM (IBM- US) 等業者均看中其商機,紛紛搶進遠端運算平台市場,而國內則有鴻海 (2317-TW)、廣達 (2382-TW) 等業者進入相關應用研發市場。

    以上內容是擷取自網路新聞

    回覆刪除

您的留言,是進步的動力!
為了能迅速回覆您的留言,請登入Google的帳號!
若您無Google的帳號,煩請您在匿名留言之後,
能註明您的稱謂,以方便回覆與認識您。感恩!!